欢迎访问关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今天是
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
科研兴教
信息来源: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发布日期:2013-03-07发布作者: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浏览量:
    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首批重点中专,1980年由长春市第71中改制而成,2004年10月与长春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长春市粮食技术学校)合并。现占地面积为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263平方米。在岗教职工179人。专任教师为133人,在岗教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为127人,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30人,在读13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讲师44人,讲师63人,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2人,专业带头人4人;外聘专家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34人。现有67个教学班,在校生3,326人。现开设护理、康复技术、涉外护理、口腔工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脑美术设计、通信服务与管理等四大类十四个专业。
    建校三十年来,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和发展,得益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得益于我校领导班子的开拓进取和顽强拼搏及全体教工的勤奋努力和无私奉献,更得益于我们坚持和奉行了“以人为本,奉献兴校;以教为先,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特征是学校整体目标与教师、学生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以人为本,本在育人”,“以教为先”则是指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为先导,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概况
“十一五”期间学校立项各级“十一五”规划实验项目暨课题共计6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子课题1项,省级3项,市级10项,校级50项,目前均已顺利结题,共计取得752项科研成果。公开发表论文45篇,在国家、省、市大赛获奖的课件、公开课、教学设计等形式的成果共计285项,其国家级一等奖有7人次。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科研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校有2名教师被评为吉林省特级教师,有1名教师被评为吉林省科研型名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科研型名教师,1名校长被评为长春市科研型名校长,3名教师是长春市教育科研型骨干教师,长春市学科骨干教师由十五期间的11名增至16名,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科中心组成员由原来的3名增至9名,其中有3名是中心组的组长,每学期都承担市级集体备课主讲人,学校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十五”期间的3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增加至14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
    “十一五”期间,我们感到收获不仅在于以上提到的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成果,更有教育科研管理方法上的探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建了团队式研究队伍,形成群众性研究氛围。
以往的课题研究常常是一个课题组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的精英式研究,“十一五”期间课题研究的突出特点则是全员参与性,绝大多数的教职工,尤其是教师研究积极性空前高涨,总课题及各子课题参与者涉及全校党政工青各个部门,总人数达到99人,占全校在职教职工总数的63.9%。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组建了团队式的研究队伍,形成了群众性研究的氛围。
首先学校成立了项目暨课题领导小组,形成了项目暨课题领导小组――学校教科研室――课题负责人――各行政科室及教研室――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个人的研究网络,做到了参研人员多而不散。
其次组成了三个研究团队,一是研究核心小组(项目暨课题领导小组),这是项目研究的总指挥部,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规划总体方案,形成研究理论框架,指导操作过程;二是技术核心小组,这个团队以学校电教网络中心和计算机实训中心技术人员、教务科的一名副科长为主,负责技术问题的研究和教职工信息技术培训;三是以各行政科室科长、教研室主任为负责人,相关行政人员及全体教师参加的研究实施小组。三个层面的研究有计划、有分工、有指导、有协作,避免了少数精英式研究的视野局限。将课题研究延伸到了全校各个领域。
    二是规范了管理,保证项目暨课题的有序推进
为保证项目暨课题的有序推进,我们规范和注重过程管理。五年来,我们将每个课题的管理归纳成管理检查目标体系(例如:《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验研究》的管理检查目标体系),督促课题组成员边研究边整理资料;制定下发子课题题目及申报审批表,设立审批了子课题。召开了年度成果汇报会,向全校教职工报告了研究进展情况和成效。
    三是研究过程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结合
以实验项目暨课题为带动,全面促进学校工作的发展是我们“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的总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把研究过程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结合起来,
五年来我们分五个层次开展了28次提高科研能力的相关培训及教研活动。第一个层次是以“项目教学”的方式由主管科研工作的校级领导对学校教科研室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了如何对项目进行管理的培训;第二个层次是以个别辅导的方式由课题主持人对总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法培训;第三个层次是以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子课题主持人如何围绕总课题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如何按照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如何撰写阶段成果汇报及结题报告等的培训。第四个层次是子课题主持人对参研人员的培训。第五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参研人员举办科研方法讲座。这些校本培训及教研活动使全体参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的成果与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十五”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成效,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以科研引领管理理念的更新,为教育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探索之路,2002年学校承担了市级“十五”重点课题《“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历时四年,以科研引领理念的更新,总结以前的管理经验,探索新的管理思想,采取有力措施,为教育科研提供保障。
    一是设立教育科研专门机构,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我校教育科研工作起步较早,1995年创立了附属于教务科的教育科学研究室,设3名兼职教研员;1998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育科研室主任,教务科长,学生科长,团委书记及各教研室主任为组员的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确定了“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方向,制定了“队伍素质一流,学术氛围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指导成效一流,科研条件一流”的奋斗目标;2000年“教育科学研究室”被确定为独立的行政科室,设专职教研员;“十一五”期间,教科研室主任由教务科长兼职改为专职,并在2010年顺利完成了新老教科研室主任的交替,教科研室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为加大教育科研管理力度,保证学校的科研工作的全面落实,科研任务高质量完成,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推广、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十一五”期间,为使“以教为先,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实处,我们制定了和修订了包括《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在内的十六项规章制度。2008年召开了第五届教育科研会议,总结经验,制定计划,表彰成果。将教职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实绩考核纳入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作为年终表彰奖励的条件之一,与评职、聘任挂钩。
这些制度的制定、贯彻和落实,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了“以教育的科学实施科学的教育”的良性循环。
    是加大经费投入,为教育科研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我们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做好科研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五年来,我们在购置设备、师资培训、奖励科研成果等方面投入累计近180万元。
    (二)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1.探索德育新途径,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弱势的家庭,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数为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机缺乏的一大批问题学生。正视现实,研究这样的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学校申请立项了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信成材的实验研究》课题,承担了长春市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暨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职业学校德育模式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及吉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学校实施就业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起来,在“职业能力”培养中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的德育工作模式,实施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程,《创新职业学校德育模式的途径与方法》课题在长春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验收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第七名。
在《职业学校实施就业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为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就业管理力度,建立了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班主任全员参加的就业工作队伍,形成学校、学生及家长、行业和企业、人才和劳务市场四位一体的立足长春和吉林、辐射东北和全国的就业网络和服务体系。
    2.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试行了学分制
早在2001年我校就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九五”重点项目的子课题《“宽基础、活模块”弹性学制、学分制课程模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我们推广到学校的其他专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学分制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十一五”期间,我们又承担了长春市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中等护理教育课程综合化和模块化课程模式构建研究》、长春市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暨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导向下的学分制教学制度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项目研究,我们重新修订了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制定了“学分制手册”,开展了全面的课程改革,在07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中尝试了选课制,在07、08、09级通信服务与管理专业、通信技术专业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的尝试,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其中长春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暨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导向下的学分制教学制度》在长春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验收中获得二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
    3.推进了信息化建设,改进了教学和管理手段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稳步进行,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手段作为保证。因此,我们在接受了长春市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暨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验研究》后,扎实地进行了深入研究。
制定了包括3个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的整体规划性文件和14项规章制度在内的《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文件汇编》,建成了学校门户网站(http://www.ccezz.com)、完成了外网与内网(http://oasever/pantoschool)的联接,现在全校师生只要注册了用户,就可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进入学校内部管理网查询相关信息了;建设了28个学科教学资源库。2008年学校被评为吉林省电教工作先进单位,长春市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2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该项目在长春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验收活动中取得了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立足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切实体现了以科研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师资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以科研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科研托起名校、名校长、名教师是我们通过实践验证了的成功经验。
2007年参加了长春市教育局党委《人才培养工程》课题的研究,期望通过研究加强学校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围绕这一课题,学校党委书记挂帅,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工作,组织成立了学校人才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学校逐步完善了骨干教师选拔制度、研究生推荐制度、名师培养选拔制度并制定了“学校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及带头人管理制度”。2007年,学校召开了青年教师工作会议,出台了《 “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学校青年教师一、三、五、十工程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青年教师“一、三、五、七培养工程方案》、制定了《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新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师德培训计划》等一系列政策。
    1.强化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我校对教师提出 “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和“人人争当科研型教师,人人都有科研课题”的要求,坚持“以解决教研实际问题开展培训”的思路,通过扎扎实实、切合实际的培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选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91余人次,校本培训每学期不少于70学时,五年来,学校仅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习、调研考察投资186,000余元。通过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目前,全校有90%以上的专任教师通过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技能鉴定考试,获得了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合格证书;100%的专任教师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2.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的教育科研不同于科研所,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理论的构建,而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们积极给教师搭建在“做中学”教育科研的平台,开展行动研究,让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科研方法,提升科研能力。近几年,我校有75人次的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的教师已经超过90%。其中送11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职业学校跨世纪园丁培训工程”的培训,有5名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活动则成了展示和推广教师的科研成果最好载体。五年来参加各类竞赛取得名次的有114人次,其中国家级38人次;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48项,其中国家级14项;编写国家规划教材8部,校本教材2部。
    3.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建立优秀的教师群体
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1999年起我校开展骨干教师评选活动,2004年启动了“名师工程”,“十一五”开始学校为骨干教师发放名师津贴,鼓励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这些教师分布在学校各个专业,成了各专业教育科研的带头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带动和影响着其他的教师。他们的科研及教育教学经验已经成为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财富,所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争当名师的积极性。为了不断扩大优秀教师的队伍,我们自1998年起坚持开展了“新、老教师拜师结对子”活动,有40余人次签订了“新老教师拜师、结对子”协议;年轻教师们的从教能力在迅速提高。2009年,在长春市计算机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中韩长平老师荣获“技能标兵”称号,在长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大赛中,周香春、韩冬梅两位老师同时荣获“十佳双师型教师”殊荣。
    这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勤于思考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保证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学校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践行服务宗旨,以科研为先导,强力推进课程改革,使教育质量提高成为可能
多年来,我校始终把“立足教学,服务教学,提高质量”作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根本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研究活动。我校先后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中最多的是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而开展的。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就申报立项了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护理教育课程综合化与模块化课程模式构建研究》。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为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接受了长春市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与优势产业相关的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长春市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承担的项目)的子课题《长春市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设置的研究》、《长春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研究》等的研究任务。
    学校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的要求,践行以服务为宗旨,以校本课题研究为载体,2007年下半年制定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改革方案》,2010年初制定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信息类专业建设三年(2010-2012年)发展规划》,强力推行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以适应行业需求为目标,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构成,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整合,适度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比例,坚持教学计划一学期一微调、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解决了教学计划滞后的问题。
各大类专业均根据职业群的要求确定了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各个专业的不同专门化方向又有相应的必修专业课和选修课程。
为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第一学期我们在卫生类专业全部开设了护士礼仪课,形体训练课;在其他专业开设了商务礼仪课;全校所有专业均开设了人际沟通课,并且配以全员参与的礼仪表演赛,创设出了一种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按照职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习惯的氛围。
为了突出技能培养,我们将核心技能课,如护理专业的护理技能训练、信息类专业的中英文录入技术、通信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听打”训练及单手键练习等课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的四个学期。使学生的基本核心技能得到扎实的训练。第四学期所有专业的课程均提前两周结束,召开实习前动员会、家长会。针对岗位需求各专业进行集中岗前技能培训,其中护理专业除培训基础护理技能外,还加入护士礼仪、人际沟通训练等内容。这些措施使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了岗位的要求。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我们的技能训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全员参与的普遍提高,二是技能尖子生的培养。我们采取的措施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常规教学中普遍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二是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重点培养尖子生。
    2008年,信息类专业成立了教学改革实验小组,确定了《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全面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验课题,选择信息类专业08级4个班做为实验班,积极探索小组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四个班在用人单位招聘顶岗实习时,每名学生都有专业技能长项,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100%签约。多年来我们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小组也是成绩辉煌:2001年、2002年、2009年出现了三名长春市计算机技能状元;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获全省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企业网搭建及应用第一名,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第二名;2009年在长春市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动画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2009年我校代表队代表全省参加了全国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企业网技能大赛;在2010年在全国职业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中,08网络班的王伟欢同学获得“工业产品设计”竞赛三等奖,实现我校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零的突破,这也是2010年在全国大赛计算机组我省获得的唯一一块奖牌;其中选手08级的有9人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一、二等奖,1名同学获国家大赛三等奖。
针对护理专业岗位对护士理论知识要求较高的特点,护理专业在《护理学基础》学科试行了理论―实践双重考试制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的强力推行更是收效显著。
护理专业从2004年起成立了50人的礼仪训练队和10人的技能训练队,教师训练队员,队员再做为      “小教练”回到各班级辅导同学,这种辐射的方式既弥补了师资不足的缺憾,又使队员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目前这两个队已经成为学校护理专业的一大亮点,礼仪队多次参加了省市教育系统举办的大型活动,受到一致好评。技能训练队则在省市大赛中屡创佳绩:在2009年在吉林省中职学校“弘联杯”护理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一名,选派的5名选手囊括了前四名和第六名。2009年在长春市中职学校护理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2010年又一次在长春市中职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团体第一名。
每年一次,全员参与的,已经开展了十五届的“技能月”活动和两届的“才艺节”活动是师生展示技能的大舞台。
结合专业特点,多种多样,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学生活动,如护理专业的静脉输液比赛、护士礼仪竞赛、无菌技术竞赛、铺床竞赛等;计算机专业的五笔录入、photoshop设计、office模拟竞赛等活动;电子商务专业的《经贸组织》、电子商务实务、广告策划等竞赛活动;以及英语、语文、体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等学科的趣味竞赛或拓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能力。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加快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2006年我们申报了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和吉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学校实施就业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研究任务。期望通过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我们感到“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并相互融通,学生才可能持续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落实“工学结合”才能确保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对学校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思路由演示型转变为模拟职业岗位型,自2003年起学校相近投资近800万元建成了护理实训中心,口腔技术实训中心和计算机实训中心。
为了使学校所有专业学生所学与行业岗位对接,多年来,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目前我校已建立的稳定的教学实习医院已由2004年的5家增加至15家,由局限于长春市内扩大到了吉长两市。
学校与长春白求恩口腔医院的合作开办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和口腔护理专业,合作建成了校内口腔实训中心,专业课由医院派教师来校上课;与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联合开办的康复专业,每周至少有两天的专业课学生到医院去上,形成了校内(引企入校)和校外(出校入企)的校企联合的新格局。这两种合作形式成为我校有史以来校企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

三、“十二五”期间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进入“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吉林省、长春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在总结学校“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依据《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促研、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科研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创新”的总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总结15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发挥教育科研推进和提升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项目。重点确立事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项目,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心工作。
2.突出实践需要。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际为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
3.推进校本研究。以科室、教研室为单位,倡导教师的合作研究,行动研究,进一步促进我校的校本教改与科研,自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索有我校特色的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4.整合研究力量。提倡行政科室与教研室之间就相关的课题整合力量合作开展研究。
(三)基本目标
1.完善制度: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大兴教育科研之风,形成“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研究氛围,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培养队伍: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分层次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
3.合理布局:突出专业建设、德育工作等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课题的引领作用,调整国家、省、市、校四级课题的分布结构,形成合理的教育科研布局。
通过项目及课题研究,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实现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措施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程序和制度。
进一步明确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规范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科学开展各项师培工作,严密工作程序,明确责任分工。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制定《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导制度》、《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奖励办法》。
2.分层次培养和打造教育科研队伍。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实施“名师工程”,修订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方案,制定师资培养培训规划,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培训,打造一支以科研型名教师、骨干教师、学校名师、高级讲师为引领的优秀的教育科研队伍,并力争使这一批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教职员工合理分布于各个科室、教研室。
这支队伍包括:3-5名具有指导和管理教育科研工作能力的教育科研骨干,10名左右的具有独立主持和承担市级科研课题能力的校级科研型教师,20名左右初步掌握教学科研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学科教学或科室管理工作的教师。使全校不少于80%的教师能在接受指导的前提下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3.建立“金字塔式”的课题研究格局。
争取构建“十二五” 学校课题研究格局为: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校级课题不少于25个。学校将确定主导课题,以主导课题带动学校内涵发展。
鼓励我校不同层次的教师申请不同层次的课题,使专任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不少于80%。通过与工作结合的课题研究来提升专业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工作质量。
通过塔式课题研究,发挥不同人员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教育科研推进学校工作,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1)建立课题研究保障制度: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均应是某一课题的负责人;教科研室主任及兼职教研员都应是课题的负责人、牵头人或直接组织者;各科室负责人及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是本科室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和组织者;全体教职工要围绕学校课题并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确定相应的子课题。组织全校教职工以招投标的方式吸收各级课题研究成员;
(2)完善对参与教育科研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的奖励制度,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3)继续坚持两年一次的教科研年会制度,并在会上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表彰。
(4)坚持每学期组织一定数量的专题研究课。
(5)完善各级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明确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立足于教育教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规范校级课题管理,要求有方案、有过程、有实质性研究内容、有成果。
2.组织保障
(1)学校领导班子建立学习制度,强化科研兴校的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力度。
(2)不断充实教科研室兼职研究员的力量,加大科研培训和科研骨干培养的力度,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与监控。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聘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全面指导,积极争取高校和科研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和科研方法培训。
(5)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展示并推广学校及教师的科研成果,提升我校知名度。
“十二五”期间,教科研室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鼓励教师及时撰写与自身专业及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积极向有关正规期刊投稿,宣传学校。
“十二五”期间着力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教科研室及教务科引导教师注意平时教育教学成果积累,及时把各种参赛信息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并把好质量关,力争做到参赛面广,获奖率高。
利用展板、电子显示屏、学校网校等平台,对我校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有可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校内外推广,提高我校的影响力。
3.经费保证
学校力争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讲座、培训、学习资料、考察、课题、论文评选、奖励等经费的支持。

教育科研给我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十一五”期间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随着年轻教师增多,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研型教师队伍没有形成梯队;课题研究的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等等。对此,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努力,转变思想,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加大力度,让教育科研在我校的向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迈进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