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校风――“乐业强技 求是惟能”
一、什么是校风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
校风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其要素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
校风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为什么要进行校风建设
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根本保证,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 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并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经明确指出:“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 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所谓人物是: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役等;所谓各方面的生活是:学艺、健康、 社交、服务等;所谓态度及趋向是:适合时代、环境及他种情形的要求等。由这种种要素融合成的‘空气’, 就是所谓的校风”
三、我校校风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外延
乐业强技,求是惟能
“乐业”一语,有二意,其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职业学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有热爱,才能更好地使师者教之道,学者习其技。其二:“乐业”应该是良好职业学校校园风气的精神体现。“敬业乐群”是职业教育先驱者
“强技”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载体,在“乐业”精神的统领下,与“求是惟能”相衔接、相呼应。
“求是”意为追求真知,勤奋钻研,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要敢于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惟能”一词充分体现出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追求:以提升办学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来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职业学校发展基石。
四、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校风
第一,与教育的根本宗旨相契合
在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同志对校风的认识不一,理解各异。例如,有人认为校风就是学风,抓校风建设就只需抓学生工作;有的认为校风就是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是学校的管理秩序,抓校风建设就只需抓管理,整顿学校的管理秩序。也有这样的认识: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自身有别于其他学校校风的独特风尚,这种理解也失之偏颇。我们认为,学校除了有由其自身历史传统、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及人员组成上的差别而形成的特有风尚外,更应作为社会主义高校所体现出来的共性,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有严明的纪律、有民主的空气、创造的精神等。在这点上,即使是国别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学校校风也同样存在一些共同的内容。
我校确立的“乐业强技,求是惟能”的校风,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校师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
第二,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相适应
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
因此,职业学校的校风就应该很好的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大学、中小学等普通教育类型的校风区别开来。
像一般的大学,校风多表达学校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钻研科学技术的精神追求,比如浙江大学校风:求是 创新;山东大学校风:求真务实 开放拓新;中央财经大学校风: 忠诚 团结 求实 创新。
中小学的校风多以文明守纪、团结勤奋为内容,也反映了中小学教育的精神追求。
我校确立“乐业强技,求是惟能”的校风,是我们职业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所倡导的、也是本身基本具备的,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符合职业学校教育教育的现实要求。
第三,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呼应
在我校确立的“把你的头抬起来,把你的腰挺起来”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校园内其实已经形成一种浓厚的师生“乐教乐学、勤学苦练、钻研技能”的良好风气。无论是教师的精神面貌,还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行为习惯都有了明显改变。这说明确立“乐业强技,求是惟能”的校风是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
五、如何在学校建设“乐业强技,求是惟能”的校风
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场合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里,在各个不同的校内群体如领导集团、教师、学生、职工中,在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术报告和各种人际交往中,都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觉察到它在起作用和它的权威力量。但是,校风是一种心理环境,是无形的,而不是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因而,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认同理解、相互教育、坚持成习的过程,它的作用的产生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机制。
新的校风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环境, 通过潜移默化,使个体将这种新的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地、非逻辑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之中,经过同化而成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校风创导阶段,需要创导机构用一切舆论工具,调动各种力量,造成一股强大的声势,还需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如新生入学、领导班子的调整或较大社会变革等。同时,要实现舆论的同化 、观念的更新,还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教育行政措施和手段。如整顿领导作风和教风,依靠领导和教师去整顿学风,严格校规校纪,赏罚分明,破除各种不良习气,对教师的评职、晋升、考核、分房,对学生的考试、考查、考勤、升留级、违纪处分等等必须严格照章执行,并尽可能增强透明度,调动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正确利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校风的促进作用,抵制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袭。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组织、倡导,新的集体舆论和教育观念便会形成一种必须接受的形式,即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当如何做,集体又期待他有什么样的表现,否则,便为集体所不容,要受到谴责。一种共同观念和准则便在形式上形成,为新的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在一所学校里,新的集体舆论和教育观念通过心理感染、顺从得到认同,但这往往是形式上的认同,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强化,使之逐步成为群体规范,成为学校全体成员行为的准则。它不同于各种规章制度以强制约束发生作用,而是通过人们的心理产生的约束力,进而在学校的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群体内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气氛。理想的情感气氛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坚持改革、开拓进取、教书育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身;团结协作,以诚相待;治校民主、爱校如家 ;重知识、爱科学、勤学习、讲文明。因此,学校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在一些关键环节、敏感问题上要处理得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师资管理策略,应有它的严肃性,又应富有人情,符合广大教师的需求。
教育观念的更新、集体舆论的同化以及共同情感气氛的形成,必然产生共同的行为方式,构成学校里一种新的带有普遍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和风尚习惯,成为集体中绝大多数人的自我要求,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 的主体。校风一旦形成便产生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教者,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学者,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有强大的内聚力,也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学生一批批地进来,又一批批地出去;领导、教师、 职员也在更替,流动,但优良的校风却将一代代地传下去。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将成为这个学校里每一个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